2011-11-10 01:51:13
每經記者 田文會 萬敏 李玉敏發(fā)自北京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11月9日在出席 “國際金融論壇2011年全球年會”間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0月份CPI回落到5.5%符合他的預期,并表示貨幣政策短期不應放松,貨幣政策格局不能變。目前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好的苗頭,“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自從官方釋放出緊縮政策 “微調”的信號以后,調整的內容和窗口就是近期熱議的話題。從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話語中可知,緊縮的貨幣政策要被畫上句號,恐怕沒那么簡單。
央票利率或傳轉向信號
11月9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10月CPI同比漲5.5%,較9月份同比漲6.1%出現較大幅度回落。李稻葵認為這很正常,CPI下降完全在他們的模型預測之內,由于出現季節(jié)因素,農產品價格略有下降,由此帶動整個CPI下降。他說,“我堅持我的預測,全年5.5%,平均5.5%,明年還會下降,模型預計明年是2.8%。”
央行11月8日發(fā)行100億元1年期的央票,發(fā)行利率為3.5733%,較上周下降了1.07個基點。這是繼3年期央票發(fā)行利率也下調了1個基點以后的再次下調。有“利率風向標”之稱的1年期央票利率下行,市場降息預期再度襲來。
國泰君安就此發(fā)表研究報告稱:“雖然調整幅度不大,但央票發(fā)行利率一旦出現調整,其變化方向都會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此次央票發(fā)行利率的下行標志著持續(xù)兩年緊縮貨幣政策的正式轉向。”
上述研究報告也表示,央票招標利率的下行也預示著未來存準率下調的可能。因為,無論是2008年9月央票利率的下調還是2009年7月央票利率的上調,之后都伴隨著準備金率的同向調整。
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 “利率和存準率是否有必要變化”的提問時,李稻葵表示,“格局不能變,目前結構調整出現了一些好的苗頭,包括房地產調整,這個情況下絕對不能半途而廢。重點應該是幫助新企業(yè)進入,這個非常重要。”
微調應來自財政領域
在昨日的國際金融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表示,中國應該放緩貨幣緊縮。
對此,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拉加德的潛臺詞是,他們希望通過中國的放松來拉動內需,拉動增長。他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很大,潛在的作用很大,然而正因為如此,中國才不能放松貨幣或財政,從大格局來看,需要基本上保持謹慎的政策。“盡管從短期來看,政策放松能帶來一輪新的增長,但我們不想成為日本,我們想長期對世界經濟提供幫助。”
“中國不能放松,如果現在貨幣放松、財政放松,那么一些不符合發(fā)展方向的企業(yè)又會死灰復燃,結構調整半途而廢,而且對未來的結構調整也喪失了公信力。”
李稻葵認為,未來兩三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略為下降,GDP增速放緩到8.5%甚至更低,而市場要對這種放緩做好心理準備并堅定信心。
李稻葵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放松應該是中長期的,在中長期應該保證經濟平穩(wěn)增長,這是中國對世界經濟最大的貢獻。如果短期放松,可能給中長期發(fā)展帶來矛盾,不僅對中國自身經濟不利,對世界經濟也不利。
目前信貸也有些放松的苗頭,10月下旬,信貸突然增加,有消息稱,截至10月27日,四大行10月新增貸款規(guī)模約為1400多億元,由此也產生貨幣政策可能有放松傾向的揣測。李稻葵認為,目前比較謹慎的貨幣政策,事實上起到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因此大的原則不應該變。
而對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的不開閘放水銀行難有資金扶持新企業(yè)的疑問,李稻葵認為新的企業(yè)進入,原來也很難靠銀行和正規(guī)金融機構。
對于宏觀政策會微調的說法,李稻葵稱,目前政策如果微調,應該是財政領域的微調。應對新辦企業(yè)給予很大支持,用新企業(yè)進入來對沖化解中小企業(yè)經營困難的難題。如果僅僅是單純地救中小企業(yè),不見得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因為經濟結構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企業(yè)兼并重組,一部分小企業(yè)必須要退出,與此同時,大量新企業(yè)進入。“關鍵點應該是如何幫助新企業(yè)進入,是中國企業(yè)轉型升級的希望所在。”
利率和存準率是否有必要變化?
李稻葵:格局不能變,目前結構調整出現了一些好的苗頭,包括房地產調整,這個情況下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認為,中國應該放緩貨幣緊縮
李稻葵:中國不能放松,如果現在貨幣放松、財政放松,那么一些不符合發(fā)展方向的企業(yè)又會死灰復燃,結構調整半途而廢。
貨幣政策可能有放松傾向
李稻葵:目前比較謹慎的貨幣政策,事實上起到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因此大的原則不應該變。
關于宏觀政策會微調的說法
李稻葵:目前政策如果微調,應該是財政領域的微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