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5 00:40:5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戴榆 發(fā)自上海
每經記者 戴榆 發(fā)自上海
舜天船舶 (002608,SZ)4月24日發(fā)布公告稱,公司與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德重工)、南通潤德船務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德船務)聯合獲得7艘不銹鋼化學品船,總價約2.8億美元 (折合人民幣約17.25億元)。在此之前,該公司在2014年已相繼獲得約38億元人民幣的3份造船合同。
公告還披露,舜天船舶主要責任是收購該船舶,而明德重工、潤德船務的主要責任是建造該船舶。
為何自己建造,卻要通過舜天船舶來共同簽約?明德重工相關人士昨日晚間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承,該系列化學品船是由該公司建造,舜天船舶作為聯合賣方,主要提供金融服務,幫助解決保函問題,雙方收益則會協(xié)商分配。
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前三個月的新船成交量和手持船舶訂單量繼續(xù)大幅增長,而新船的訂單價格也繼續(xù)略有回升。分析人士指出,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造船業(yè)已經見底,總體船價依舊偏低,船廠持續(xù)處于微利或無利狀態(tài),對于民營船企來說,融資難依舊是困擾他們的頭號問題,不得不依靠國有企業(yè)的幫忙。
3月新船訂單環(huán)比增272%/
舜天船舶昨日公告稱,該公司近日與明德重工及其子公司共同獲得國外客戶7艘24600DWT不銹鋼化學品船,合同金額共計約17.25億元人民幣,按3年合同期估算,年均合同金額約為5.75億元人民幣。
根據公告顯示,該公司2月26日與泰國珍寶航運有限公司就10艘64000噸散貨船的業(yè)務達成合同,總價約17億元人民幣;3月12日與德國辛伯航運有限公司(ZEABORNGMBH&CO.KG)簽約6艘12000噸多用途船,合同金額約10.6億元人民幣,另外買家還有4艘選擇權;3月27日就4艘2350箱集裝箱船的業(yè)務與荷蘭環(huán)球海事有限公司(UniversalMarineB.V.)簽訂了 《船舶建造合同》,合同總金額約10.33億元人民幣。短短兩個月內,該公司已獲得了超過55億元人民幣的新船訂單。
事實上,2014年以來我國的新船訂單持續(xù)增加。根據中國船舶工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此前公布的數據,1~2月份全國造船完工41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7.2%。承接新船訂單180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59%。其中,54家重點監(jiān)測的造船企業(yè)承接新船訂單178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32%。
根據上海航運交易所近期發(fā)布的3月份國內船舶交易市場報告,3月份,國內船廠新接各類造船訂單共計186艘,環(huán)比上月增加272%,其中新增散貨船120艘,環(huán)比大增361.54%。
不過,多名造船企業(yè)人士不久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過,近期訂單價格的持續(xù)小幅增長,并未達到合理位置,船價依舊偏低。
某新加坡在華投資船廠的高管告訴記者,目前來看,隨著人工工資、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漲,中國國內的船廠如果能夠保持10%的毛利率就已經很不錯了。
民營船廠受困“保函”/
在昨日舜天船舶的公告中,對外合同的賣方是舜天船舶與明德重工及潤德船務 (潤德船務為明德重工的全資子公司),合同約定:“公司(即舜天船舶)的主要責任是收購該船舶,明德重工、潤德船務的主要責任是建造該船舶?!?/p>
資料顯示,明德重工是一家以高端特種船舶建造為主導產品的民營船舶企業(yè),專注于汽車滾裝船、化學品船、海洋工程船等高難度、高品質船舶建造。而上述合同約定的7艘化學品船也是明德重工的成熟設計船舶,建造技術成熟。
對于為何實際自己建造,卻要通過舜天船舶來共同簽約?明德重工相關人士昨日晚間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承,該系列化學品船就是由該公司建造,而舜天船舶作為聯合賣方,因為其提供金融服務,幫助解決保函問題,而雙方收益則會協(xié)商分配。
浙江某民營船廠高管不久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對很多民營造船企業(yè)來說,首先擺在前面的問題就是保函,很多民營企業(yè)的訂單就是因為保函開不出不敢接單,或者是雖然接單了因保函額度不夠而令訂單無法生效。有些民營船廠不得不與國營船廠合作,因為國營船廠的保函多得可能用不完。
公開資料顯示,舜天船舶正是一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已經陷入資金困境的一些船廠,由于沒有足夠的保函額度和銀行的貸款支持,不敢接單,即便接單也無法生效”,上述新加坡在華投資船廠的高管向記者透露,“目前有些船廠能盼望的只能是將手頭在建船舶逐漸交單之后回籠資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