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2-06 22:05:27
有中國西部瓷都之稱的四川夾江,更是一口氣拋出了多項救市之策,而這其中關于部分人員在夾江縣規(guī)劃區(qū)內購買新建商品房,政府給予100元/平米購房補貼引來熱議。
每經編輯 黃麗
每經記者 黃麗 發(fā)自成都
面對仍處“深寒”之中的樓市,地方政府真的是坐不住了,多地選擇緊急出手救市。取消限購、減稅、購房補貼、公積金新政、普宅標準調整等政策五花八門。中央層面亦配合地方提供政策方便,特別是國家住建部擬定收購商品房轉保障性住房政策。
而有中國西部瓷都之稱的四川夾江,更是一口氣拋出了多項救市之策,而這其中關于部分人員在夾江縣規(guī)劃區(qū)內購買新建商品房,政府給予100元/平米購房補貼引來熱議。
購房每平米補貼100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22日,夾江縣政府便已低調拋出一則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該《措施》自2015月2月1日起執(zhí)行,有效期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為促進夾江縣房地產市場健康發(fā)展,針對外來人員(戶口在夾江縣以外)和農村居民進城買房,夾江政府此次推出的購房新政則頗為引人注意。
該文件顯示:外來人員(戶口在夾江縣以外)一年內在夾江縣縣城規(guī)劃區(qū)范圍內購買新建住房,給予100元/平米購房補貼。農村居民一年內在夾江縣縣城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并轉為城鎮(zhèn)居民戶口的(在2016年1月31日前到公安機關辦理戶口手續(xù)),給予100元/平米購房補貼。
此外,與多地政府救市政策類似,夾江政府在對個人房貸、住房公積金貸款購房、特殊人才購房支持等方面均有較大力度支持。
其中在政府經濟補貼上,夾江縣政府給予一年內來夾江縣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創(chuàng)新性人才等優(yōu)秀人才3萬元安家補助;大學生村官、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員和特崗教師,給予一次性2萬元購房補貼。
在公積金貸款方面,單職工購房貸款最高申請金額由30萬提高到35萬,職工首次購房最長貸款年限由20年調整到30年,不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即可,異地繳納公積金的職工也可在夾江申請公積金貸款等。
地方政府密集救市
人口拐點、城鎮(zhèn)化速度下降、社會總庫存難以去化3大問題將長期影響中國宏觀經濟與房地產市場發(fā)展,商品房庫存量大與潛在供應量高是中國房地產行業(yè)將在“底部運行”較長時間的主因,中國房地產市場整體仍然將面臨較大的庫存消化壓力。
2015年1月21日,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齊驥稱,要指導督促商品住房較多的城市出臺支持措施,將商品房轉化為安置房,促進棚改與利用存量房的有效銜接。住建部文件出臺的背景之一,正是貫穿2014年樓市的庫存壓力并未完全緩解。
實際上,樓市寒冬之下,自進入2015年來,全國多地政府已紛紛拋出“救市”新政。
除了上述四川夾江之外,四川資陽市政府在前不久出臺的《關于穩(wěn)定住房消費的實施意見》,直接拋出一次性給予7000元購房補貼也頗有“亮點”。
上述資陽市政府文件規(guī)定:“我市城鄉(xiāng)居民和外來人員,凡在資陽市中心城區(qū)(一城三區(qū))購買首套普通商品住房(不含限價商品房、拆遷安置房)的,一次性給予7000元的購房獎勵。市政府主辦的第五屆房交會期間,對參展企業(yè)在房交會現(xiàn)場成交的資陽市中心城區(qū)(一城三區(qū))普通商品住房,每套另給予2000元的購房獎勵,免收房屋登記費。
同樣,浙江紹興日前亦出臺一份關于《關于促進越城區(qū)行政區(qū)域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于2月15日起實施購房補貼、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購房優(yōu)惠政策。
《意見》規(guī)定,自2015年2月15日生效之日至2015年12月31日,個人購買新建普通住房在此期間網簽并提交《浙江省商品房買賣合同》、個人購買存量普通住房并提交《紹興市房屋轉讓合同》,取得房屋所有權證后,對其所繳納的契稅地方留成部分給予補貼。具體為按房屋成交的計稅價格0.8%補貼,并以實際繳納的契稅地方留成部分為上限。
針對地方政府救市之舉,有專家公開撰文稱,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房價成本與供求關系決定房價,消費者是否決定買房,應由他們與開發(fā)商在合法市場框架內博弈。在樓市低迷的語境下,政府引導開發(fā)商還原房價成本,剔除暴利空間,才是讓消費者對房產市場恢復信心的關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