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6 10:34:51
相信大家對央視猴年春晚上這首《六尺巷》還記憶猶新吧?但許多朋友想不到的是,這由宿松籍著名詩人賀東久作詞,桐城籍青年歌手張正揚作曲,蕪湖籍演員趙薇演唱的歌曲,竟讓六尺巷成為了“旅游新貴”。據安慶市政府網站公布數據,今年1至4月份,六尺巷景區(qū)共接待了100萬人次的旅游者,帶動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2億元。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相信大家對央視猴年春晚上這首《六尺巷》還記憶猶新吧?但許多朋友想不到的是,這由宿松籍著名詩人賀東久作詞,桐城籍青年歌手張正揚作曲,蕪湖籍演員趙薇演唱的歌曲,竟讓六尺巷成為了“旅游新貴”。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這條長度僅為100米的巷子,在建成300多年后,突然就火了起來!
據安慶市政府網站公布數據,今年1至4月份,六尺巷景區(qū)共接待了100萬人次的旅游者,帶動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2億元。
也許熱愛旅游的你去過許多巷子,南鑼鼓巷、寬窄巷、戶部巷等等,那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要考考你了,六尺巷吸引游人的奧秘是什么?
“六尺巷凸顯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禮讓’美德,而六尺巷中的清朝尚書張英,又有大量廉政為官的故事流傳,”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劉德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一個城市之中,有這么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可以讓人們在放松之中還可以追索幾百年前的故事,這是傳統(tǒng)文化天然的吸引力。”
“讓他三尺又何妨”
作為一個深藏城市之內的旅游景點,六尺巷的歷史人文因素支撐起了大部分的吸引力。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墻詩”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歷史典故,據史料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張家人飛書京城,希望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但張英閱過來信,揮筆寫下了上面的“讓墻詩”,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張家人看了,只好將圍墻后退三尺,而此前相爭不休的吳家人,對此感動不已,于是也把圍墻向后退三尺。
兩家之間,出現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既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供人穿行而過。六尺巷由此得名。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的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后,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
“作為一個保持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存的地點,可以說對老百姓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劉德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過,恰恰要避免過高的人流與商流破壞了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生態(tài)、影響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正如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南鑼鼓巷、成都的寬窄巷子,都是成功的商業(yè)開發(fā),但在傳統(tǒng)建筑保存方面,卻沒有那么好。”
聯(lián)系此前南鑼鼓巷因“人滿為患”,主動取消3A級景區(qū)資質的,我們也不難理解六尺巷這種“低調”的定位。
那么,桐城市對六尺巷是如何開發(fā)升級的呢?一番查閱之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安慶市政府網上找到了答案:
一是規(guī)劃設計上重點彰顯“六尺巷”主題。編制《六尺巷、宰相府恢復重建規(guī)劃》,以六尺巷為主線貫穿始終,融入地方民俗等元素,整合景區(qū)、景點和歷史遺存,集中展示六尺巷“和”文化與桐城士大夫文化,重點打造六尺巷片區(qū)“禮讓”“包容”“和諧”教育基地,彰顯六尺巷文化特色。
二是工程建設上優(yōu)先啟動“六尺巷”項目。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高規(guī)格六尺巷片區(qū)恢復與修繕工作領導小組,優(yōu)先啟動六尺巷主景區(qū)建設,項目總投資4億元。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六尺巷、張宰相府展覽館、吳氏府邸展覽館(含游客投資中心)、勺園九間樓景點的恢復與修繕等??偙Wo占地面積508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2350平方米。目前,正推進榮康醫(yī)院搬遷、停車場和旅游公廁建設,打造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和文化展示墻。
三是旅游線路上著力突出“六尺巷”體驗。整合文化旅游資源,推出以六尺巷景區(qū)為核心的集合周邊景點的桐城一日游、二日游和三日游精品線路。積極與上海、南京、武漢、合肥和安慶等重點客源市場旅行商合作對接,開展一系列六尺巷文化旅游活動,推進六尺巷文化體驗。
高級官員低調來訪 中紀委點贊倡廉儉
除了令人回味的典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近年來中央高級官員的低調到訪,更彰顯出六尺巷故事背后的深意。
2014年11月15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低調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11月18日,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清風文苑”專欄刊發(fā)了《讓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啟示》一文。文章稱:
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便是一代儒臣風范的體現。治國輔政,清廉為官。而現今社會一些官員公然違規(guī)違法、以權謀私,置社會的道德法律于不顧,可謂相形見絀。
2014年11月28日,《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發(fā)表名為《好家風才有好子孫》的文章,舉了乾隆年間熱河巡檢張若瀛怒打太監(jiān)的例子,并稱其為“清代歷史上一個被好家風煉成的官吏”。
張若瀛何人?他的爺爺就是張英。文章稱,懂得退讓三尺的張英,治家有方。而“六尺巷”如此為人稱道的背后,也正是張英清廉至簡的為官思想。
今年4月5月,中紀委網站再次點贊“六尺巷”,在網站刊登名為《安徽桐城張英張廷玉父子:六尺巷禮讓為先 篤素堂廉儉傳家》的文章,指出縱觀張英的為人處世,其核心精神和最終落腳點,即是“廉儉”、“禮讓”二端,張英居官廉儉,門無私謁,廉為官之本,儉為廉之基,養(yǎng)廉必須以儉。
安徽省桐城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潘忠榮曾撰文:漫步六尺巷,你會感到你是走在時空的甬道里,正從過去走到現在,從現在走向未來;你會感到你是走在歷史的長廊中,那一塊塊磚格就是一幅幅歷史的畫面,使你油然而生慕古思賢之情。
漫步六尺巷,你的心靈會得到凈化,你的情操會得到升華,胸懷會更寬廣!
步入六尺巷,心寬天也寬;走出六尺巷,天寬心也寬!
所以,你明白六尺巷成為旅游新貴的原因了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