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14 23:37:53
證監(jiān)會日前下發(fā)《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依法擬對龍薇傳媒、萬家文化、趙薇、黃有龍等作出處罰。當上市公司變成了殼,變成了資本玩家手中的“籌碼”,不僅會踐踏市場的“三公”原則,損害上市公司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更會波及到A股市場的健康有序發(fā)展。因此,對于資本玩家的炒殼行為,強化監(jiān)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經編輯 曹中銘
曹中銘
龍薇傳媒收購萬家文化(現(xiàn)已更名為“祥源文化”)終于迎來大結局。證監(jiān)會日前下發(fā)《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依法擬對龍薇傳媒、萬家文化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60萬元罰款;對孔德永給予警告,并處30萬元罰款;對黃有龍、趙薇、趙政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對孔德永、黃有龍、趙薇分別采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玩火者終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去年12月23日,萬家文化的控股股東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簽訂《股份轉讓協(xié)議》,擬向龍薇傳媒轉讓其持有的18500萬股萬家文化股份,占萬家文化已發(fā)行股份的29.135%。本次交易完成后,龍薇傳媒將成為萬家文化的控股股東。轉讓價款30.6億元,龍薇傳媒欲分四次支付。
該收購案也引起監(jiān)管部門的關注,并及時下發(fā)問詢函,要求龍薇傳媒對相關問題進行回復。自此,該股權收購案背后的真相開始慢慢浮出水面。30.6億元收購款中,股東自有資金不過6000萬元,其他近30億元主要靠“自籌”,也就是靠借款或貸款等來解決。這也意味著,該收購案的杠桿高達50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龍薇傳媒于2016年11月2日成立,注冊資本200萬元,尚未實繳到位,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總資產、凈資產、營業(yè)收入、凈利潤都為零。公司設立的主要目的在于從事國內文化方面的并購。也就是說,龍薇傳媒就是一空殼公司。用一空殼公司收購一家上市公司,并且還須動用50倍的杠桿。該收購案也成為近幾年來市場上較為“經典”的“空手套白狼”的收購案。
該收購案最終夭折,或許早已“被注定”。事實上,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如火如荼,杠桿收購、炒殼案例并不乏見。
通常的套路是,資本玩家先收購上市公司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然后啟動并購重組提升上市公司的估值,最后以更高的溢價轉讓股權,從而實現(xiàn)全身而退,并從中賺得盆滿缽滿,而廣大中小投資者則往往成為埋單方,像步森股份等發(fā)生的并購案即是如此。
當初因為股權轉讓,以及龍薇傳媒可能成為控股股東,萬家文化遭到市場資金的瘋狂炒作。方案披露后,短短四個交易日,萬家文化股價即從18.38元最高上漲至25元,漲幅超過36%。該收購案夭折后,萬家文化股價最低下跌至8.80元,高位介入的投資者損失是不言而喻的。
雖然目前證監(jiān)會并購重組委強化了對于杠桿收購的監(jiān)管,但卻無法禁止資本玩家的炒殼行為。
而當上市公司變成了殼,變成了資本玩家手中的“籌碼”,不僅會踐踏市場的“三公”原則,損害上市公司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更會波及到A股市場的健康有序發(fā)展。因此,對于資本玩家的炒殼行為,強化監(jiān)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收購方收購資金的披露要“穿透”。股權轉讓必然涉及到資金,受讓方的資金是自有資金還是自籌資金,都必須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義務。如果是自有資金則無須多言;但如果是自籌資金,其披露必須“穿透”至出資人,包括個人。如此將有助于投資者判斷是否是杠桿收購,杠桿倍數(shù)多大等,也方便并購重組委作出判斷。
二是監(jiān)管部門對所有細節(jié)問題要“問透”。像萬家文化的收購案,如果沒有監(jiān)管部門的問詢,以投資者對龍薇傳媒背景的了解和判斷,誰會相信背后有50倍的杠桿?現(xiàn)實案例中,諸多上市公司的并購案,往往會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或存在某種貓膩,如果不問詢,上市公司方面是不會主動披露的,此時的問詢就顯得尤為必要與重要。監(jiān)管部門只有將個中的每一個小小的問題都問透,才能讓該并購案“大白”于市場。
此外,為了防范資本玩家的炒殼行為,監(jiān)管部門對于那些股權發(fā)生轉讓,且第一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發(fā)生變更的上市公司,在其啟動并購重組時,應當從嚴審核,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否決時要勇于否決,以阻止其借助于并購重組炒殼。另一方面,監(jiān)管部門或可出臺新規(guī),對于股權發(fā)生轉讓(拍賣等獲得的股權除外)的上市公司,禁止其在5年內再次發(fā)生轉讓。
(作者為財經時評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