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14 20:20:31
因“搖號門”事件,西安的樓市近期引發(fā)外界關注。事實上,國內已有多個城市在執(zhí)行搖號政策。從前期的搖號結果來看,中簽率普遍較低。而背后,則是新房與二手房價格倒掛引發(fā)的“搖到就賺到的心理”。業(yè)內人士表示,搖號政策出臺首先是為了保證剛需購房者和中低收入群體的購房需求,其次是抑制住房市場的投資投機。
每經記者 蔡雅蕓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眼下,國內多個城市已執(zhí)行搖號政策,從之前的實施情況來看,普遍較低的搖號結果必然是極少數人的狂喜和更多人的落寞。而“全民搖號”的情況,更容易出現在新房與二手房價格明顯倒掛的城市。不過,搖號中出現的問題已引起管理層的關注,不少地方亦對搖號規(guī)則作出調整,力求更加合理和有效。
有業(yè)內人士直言,搖號其實是一種臨時性的政策,還需要更嚴格的制度監(jiān)管才能避免產生市場亂象。
不久前,南京河西區(qū)域有4個樓盤共推出775套房源,但總報名人數高達萬人,李想(化名)就是其中一員。
為了能以更大幾率買到房子,李想(化名)今年5月份在其中一個樓盤用了兩個資格參加搖號。依照該樓盤的要求,購房意向者想要成為有效的報名者,除購房證明外,還需要銀行存款400萬元并凍結5天進行驗資。為符合參與搖號兩套的資格,李想的相應驗資金額高達800萬元。
“借的錢。”李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親戚都被我借了個遍。”6月初,該樓盤進行公證搖號,參加搖號人數逾4900組,共285套房源,中簽率僅5.8%。
李想幸運地中了簽,但因是用快退休父親的名義參加搖號,只能全款購房,好在成功買了房。據了解,該套房子單價4.5萬元、總價超900萬元。
李想買下的房子所處區(qū)域新房與二手房之間存在明顯價差。記者通過鏈家網站查詢發(fā)現,該樓盤附近二手房源量僅有少數幾套,且單價在36000元~51000元/平方米之間。
事實上,搖號熱情高漲的南京目前新房二手房價格倒掛較為明顯?!睹咳战洕侣劇酚浾邚闹袊康禺a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中國房價最新數據看到,南京新房均價24203元/平方米,二手房均價28921元/平方米,差價4718元/平方米。
南京于2017年5月出臺公證搖號以及限售三年的政策,在記者采訪的購房者們看來,采用公證搖號會比開發(fā)商用自己的軟件搖號公平性更強一些,避免了暗箱操作的可能。
“搖號首先要決定誰優(yōu)先搖,應該是首先滿足沒有房子的家庭的購房需求,既要解決公平問題,也要解決效力問題。如果僅解決一個問題,就會帶來投資投機、市場泡沫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主任況偉大認為。
事實上,在已經執(zhí)行搖號的城市中,西安、武漢,上海、南京、成都、長沙和杭州均已采用“公證搖號”的方式,深圳此前出現過采用現場抽簽并請公證人員公證的樓盤。
因“搖號門”事件,西安的樓市近期引發(fā)外界關注。針對搖號買房,當地一位購房人王暉(化名)對記者說,“最近搖了幾次號,搖得心都涼了”。
據西安當地一家品牌開發(fā)商的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西安新房的中簽率普遍在10%~25%之間。
新房走俏,西安的二手房行情似乎亦跟著火熱起來。多位熟悉西安房產市場的人士表示,目前西安還出現二手房“基本買不到”以及房東寧愿賠償違約金也要毀約的情況。據其中一位西安某品牌開發(fā)商的內部人士說道:“現在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二手房的優(yōu)勢。如果新房的調控政策持續(xù)時間再長一些,就會出現其他城市更愿意買新房的情況。”
武漢一家本地開發(fā)商的高管對記者透露,他從2017年底開始看房子,但看好的樓盤卻一直沒有搖到號,但從去年底到今年3月份,就有中介聯系他表示只要交5萬~15萬元甚至20萬元不等的茶水費就能保證選到房。
他于近期在自己企業(yè)開發(fā)的樓盤里買了一套改善住房。據他表述,買房的時候發(fā)現很多買房人盡管戶籍在武漢,但并沒有在本地生活。而且還在售樓部遇到幾起為了買房而辦理離婚的事情。
談及武漢新房與二手房價格的“剪刀差”,該高管表示兩者存在一定差價。他說:“武漢的新房限價比較到位,我這次買的房子毛坯房限價是1萬元,加上精裝修的2500元,就是12500元的單價,但周圍二手房能達到16000元左右,這在武漢來說算是便宜很多了。”
中國房地產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中國房價行情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武漢二手房均價19011元/平方米,而新房均價15933元/平方米。由此看,“剪刀差”約為3000元/平方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