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5 09:59:44
每經記者 方彬蔚 每經編輯 劉琳
編者按:作為粉巷財經的簽約作者,方彬蔚先生從事經濟新聞報道多年,擅長政經、區(qū)域、產業(yè)、公司方面的深度調查,起底過多起IPO腐敗、區(qū)域產業(yè)變革、官員涉貪大案。其對政經領域的認知頗豐,粉巷財經(微信ID:nbdfxcj)特開設“窺鏡”專欄,由方先生主筆,著重解讀政經領域的熱點事件,講述臺前,更梳理幕后!關于西安電視臺的印象,你最深的是什么?
關于西安電視臺的印象,你最深的是什么?觀眾會豪不猶豫的回答——“肉靈芝事件”……(此處省略數百字,不懂的自行百度)
對這家電視臺過往的水準,一度不能認同。
最近,這種固有印象逐漸有所改觀,從“每日聚焦”和“問政時刻”開始,到播出了一期的“絲路家訓”,頗有些感觸。就“絲路家訓”的內容呈現而言,還能窺出些許希望,尚未病入膏盲。
以下內容,主要以西安電視臺作為切入點,聊聊這座城市的傳媒業(yè)的整體弊病、市場化方面的痼疾、破局方面的思路問題。
西安媒體的保守問題
西安媒體行業(yè)的“不行”,真不是人才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所謂“人”的問題有好幾個方面:
個人膽識,是否有擔當?
領導思維,是否敢放開?
環(huán)境培育,是否有競爭?
作為親歷者,西安乃至陜西早年環(huán)境一貫是求穩(wěn)為主,不期望有大的突破。
一方面反映在官僚體系思維上,也反饋在媒體行業(yè)的生存環(huán)境上。
先說說個人膽識方面,梳理前二十年中國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史,無論是都市報時代沖出重圍的成都商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京華時報;還是互聯網時代走出來的上海報業(yè)集團、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它們的路徑多數都是依靠舵手的眼界和視野,通過系列的戰(zhàn)略布局獲得跨越式發(fā)展。
譬如,從浙江日報走出來的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不僅僅是奠定了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的輝煌戰(zhàn)績。其在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社長任上提出“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的發(fā)展思路,更為后續(xù)發(fā)展積累了后勁。
可以說,浙報集團系列大動作,都與陳有著諸多關聯。而這種類型的傳媒界強人,除了早年的張富漢之外,在后來的西安是頗為匱乏的。
其次說說領導思維的問題,西安為什么沒有出現在全國范圍拿得出手的傳媒大咖呢?
歸結起來,還是體制和機制的問題,西安傳統(tǒng)報業(yè)集團和電視臺負債是不用說,龐大的供養(yǎng)群體在傳統(tǒng)媒體日漸下滑的形勢下捉襟見肘,更遑論有投入做新媒體轉型了。
這樣的燙手山芋,大多數人都不愿趟這渾水,更別說去破解未來路上的難題了!
最末,說到底,其實還是地方整體環(huán)境的問題。
為什么說整體環(huán)境問題呢?往昔西安的風氣趨于保守,不愿見到半點負面報道。對地方媒體人而言,更沒有什么可操作的空間了。
長此以往,有些才氣的人都遠遁他鄉(xiāng)或者投靠全國一線市場化媒體。譬如去經濟觀察報、每日經濟新聞、財經雜志、中國證券報、澎湃新聞、上海證券報的大批優(yōu)秀傳媒人才,不乏從西安走出去。
終于開始有些起色了
為什么會覺得有些轉變呢?
還要從西安電視臺的“絲路家訓”欄目說起,我只看了一期,在定位方面不作評價,單從節(jié)目內容把控、燈光和舞臺設計、嘉賓康震的邀請、主持人水準表現、攝像鏡頭的把握而言,遠遠超越了西安電視臺的過往水準。
就像前面說的,為什么早前不看西安電視臺呢?節(jié)目制作水準方面真過于粗糙,包括其整體營業(yè)收入方面也不盡人意。不斷的醫(yī)療廣告降低其整體格調,對比全國的城市電視臺,此種情形委實不敢恭維。
對西安電視臺還有印象的欄目,諸如“每日聚焦”和“問政時刻”,整體而言還是有可以看的地方。但是,在前期的熱潮過去之后,后續(xù)怎么創(chuàng)新的問題上,還需要再觀察。
相比促進行政效能革命的目的而言,這種政務意味比較強的節(jié)目,做好是應該的。但是,對于“絲路家訓”這檔節(jié)目而言,更多的是用市場媒體的角度去看,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西安電視臺的固有印象。
如果能夠把這類市場化意識較強的節(jié)目做好、做多,在新媒體領域方面再深度介入,西安電視臺還是有希望的。
西安電視臺©匯圖網
當然,就像前文提及的“環(huán)境培育”問題,類似的變化在地方傳媒業(yè)務方面不是孤例。
諸如近一年時間,西安雨后春筍一般起來的微信公眾號,從貞觀、粉巷財經(微信ID:nbdfxcj)、陜光燈等地方公眾號開始,后續(xù)跟風而起的更是層出不窮……
這種情形的出現,與西安市、陜西省委主要領導的開放性思維有著很大的關系,摒棄了過往只能說好話,不能有批評聲音的管控傳統(tǒng)。
也可以說,當前西安和陜西的輿論批評是有很大空間的,這種變化是讓人頗為欣慰的。
其實,對官方媒體而言也不是沒有變化。看一下當前的西安發(fā)布,它的一些標題和用詞還是能夠接地氣的,是有利于擴大政務傳播范圍的。
雖然,我覺的它在美術設計上可以再莊重、大氣、雍容一些;在色彩運用和圖文搭配方面還有諸多提升空間。較之本土傳統(tǒng)媒體,它還是有很大程度的進步了。
西安傳媒業(yè)還能改變嗎?
雖然有些起色,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但不意味著就能有好的未來。
西安傳媒行業(yè)整體實力的改變,它絕對是一個多方合力的結果,單方面發(fā)力的情形最終無非是“曇花一現”而已。
曾經詢問過“問政時刻”和“每日聚焦”欄目組一個年輕同僚的收入,其反饋每月拿到手的逾4000多一些,言語間很不好意思談論這個話題。
其實,對這些年輕同僚們,還是蠻欽佩的,這是一群還有理想的年輕人?;叵胧嗄昵?,我們在西安當地媒體供職期間,何嘗不是一群滿懷理想和憧憬的年輕人呢?
但是,早先這批年輕人為何不能堅守呢?一方面是沒有從事純新聞的環(huán)境,還有就是在收入方面總是囊中羞澀。
畢業(yè)時間不長的年輕人,要在一座城市立足,不僅是理想的問題,還有生存的問題。
就我所供職的這家財經媒體而言,它有一套很完整的晉升機制和不錯的薪酬體系,即便是對剛入行不久的新記者而言,只要你勤奮努力,拿到“月薪+稿費+福利+新聞獎+年終獎=12萬-20萬/年”是不存在問題的。
這樣的待遇在西安當地而言,相當于某些媒體的中層乃至副總的收入。兩相比較之下,本地媒體在人才競爭方面能夠有多大的競爭力呢?
地方人才流失與否,決定了傳媒業(yè)水準的高低。
再說一下傳媒業(yè)的興盛與否對城市在全國性傳播領域的重要性,就對標隔壁鄰居成都,其傳媒市場和業(yè)界的待遇在全國都是靠前的,成都的一次城市形象營銷能夠調動的智力資源和媒體資源,都是西安望而不可及的。
同樣是在政務傳播領域,差距更是可見一斑。進入新媒體時代之后,上海打造了澎湃新聞,重慶打造了上游新聞,成都打造了紅星新聞……
而西安呢?在移動終端領域依舊酣睡,始終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新聞類產品面世。
為何不能考慮整合資源,單獨組建一個新媒體傳播集團出來呢?緊抓市場機會的同時,更做好政務領域的傳播。當然,在沒有破除體制和機制方面障礙的情形下,也只能是黃粱一夢而已。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