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91天堂嫩模在线播放,国产免费小视频在线观看,久久免费公开视频,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日韩不卡在线视频,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成都的“標簽”從何而來?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4 15:42:09

不同于以往通過“望遠鏡”進行的宏觀觀察,王笛用“顯微鏡”式貼近底層的心態(tài)和毅力, 讓我們得以發(fā)現(xiàn)“無名之輩”們的生活世界,觀察到“另一個中國”。

每經記者 劉雅玲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來源:攝圖網_500946735

我們認識一座城市,往往是從它的“標簽”開始的:北京大氣、上海奢華、深圳前衛(wèi)、成都生活、重慶火爆、西安古樸、杭州溫柔、蘇州精致、武漢江湖……

而創(chuàng)造這些城市“標簽”的,正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

“由于中國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特征的復雜性,任何同一性或特殊性都應在我們的思考范圍之內。雖然微觀歷史對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或‘小歷史’津津樂道,但其所揭示的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大歷史。”

在《顯微鏡下的成都》一書作者王笛看來,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所展示出來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對我們認識當時乃至當今的社會、政治是不可或缺的。

《顯微鏡下的成都》,王笛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作為一位出生于成都的歷史學家,王笛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普通市民等小人物身上,通過檔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說、竹枝詞、調查、新聞報道、圖片等多種資料,還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區(qū)的日常生活記憶,繪制出一幅中國內陸城市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

不同于以往通過“望遠鏡”進行的宏觀觀察,王笛用“顯微鏡”式貼近底層的心態(tài)和毅力, 讓我們得以發(fā)現(xiàn)“無名之輩”們的生活世界,觀察到“另一個中國”。

茶館,與公共空間

時至今日,一說起成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悠閑”。而讓這種城市氣質深入人心的代表性場所,就是茶館。

如《顯微鏡下的成都》所說,全國大多數(shù)城市都有茶館,但成都茶館的獨到之處在于,它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生命力異常旺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片)

街頭巷尾,林蔭樹下,支幾把竹椅,就是家茶館。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茶館就起源于四川。民國初期,成都茶館已達454家,居四川之最。

成都茶館為何如此之多?

王笛認為,這與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方式分不開。

成都及附近許多州縣都產茶,又由于“民食魚稻,無兇年之憂”,故形成“其俗好樂”的民風,品茗自然成為民眾一大樂事。加上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消費城市,服務業(yè)、飲食業(yè)發(fā)達,傳統(tǒng)社會娛樂活動不多,茶館也就成為普通人消磨時光和相互交游的理想場所。

“一城居民半茶客。”老成都人喜歡到茶館喝茶,究竟喜歡到什么程度?

以寫四川鄉(xiāng)土故事而著名的作家沙汀在1934年寫道:“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館,恐怕就是人們唯一寄身的所在了。”1940年代曾在成都生活的小說家張恨水也觀察到:“北平任何一個十字街口,必有一家油鹽雜貨鋪(兼菜攤),一家糧食店,一家煤店。而在成都不是這樣,是一家很大的茶館,代替了一切。我們可知蓉城人士之上茶館,其需要有勝于油鹽小菜與米和煤者。”

當時也有很多社會精英甚至官方聲音認為,茶館是一個浪費時間和金錢的地方,甚至上升到 “少不入川”的勸言。但《顯微鏡下的成都》指出,茶館不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空間,而且是具有各種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等多功能的公共舞臺。

人們對茶館“上癮”,也不單單就是為了那一口茶。在信息不暢的年代,茶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平臺,“各種新聞總是首先在茶館里傳播……一個人去茶館猶如今天從報紙、收音機、電視獲取新聞。”所謂“少城一日坐,勝讀十年書”的說法,就源于此。

書中還寫道,當時茶館里主要有兩種人,一個叫“有閑階級”,一個叫“有忙階級”。有的人在茶館里休閑,有的人則是謀生,這兩種身份可以隨時互相轉換。

茶館像個市場,小商小販在那里賣東西,還有掏耳的、算命的等等,是三教九流各個階層的聚集地。從事特定行業(yè)的人有他們固定的據(jù)點,比如做絲綢生意的、做大米生意的、賣瓷器的都會到某個固定茶館去見同行,談生意。有時候茶館可能還是人力市場,人們可以到那里去雇傭工人。

時代變遷,成都閑適安逸的茶館文化,沒有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而是一直延續(xù)至今。

改革開放初期,成都的物資交流會都是在茶館里面定期舉行的,盡管后來隨著經濟發(fā)展,這種形式被淘汰了,但茶館依舊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據(jù)統(tǒng)計,晚清民國時期,成都茶館數(shù)量不過五六百家,2000年前后有4000多家,到2018年官方公布的數(shù)量已多達9900余家。

現(xiàn)在的成都,一些人會因共同的興趣聚集到茶館來,很多讀書會、沙龍也在茶館里舉行。作為“會客廳”,跟以前一樣,今天的成都人見朋友、見客戶,經常也會選擇茶館。

在成都街頭,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咖啡館,一邊是帶著歷史記憶的茶館,在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之間,一起塑造著新的城市特質。

街道,與商業(yè)文化

除了以茶館為代表的慢節(jié)奏生活,外地人對成都的另一大印象,就是其旺盛的消費活力,這也是源于融入歷史基因的消費文化?!讹@微鏡下的成都》將視角對準街道——

據(jù)記載,19世紀中期,成都有400余條街道,清末5l6條,民國時期734條。在傳統(tǒng)中國城市,雖然街道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交通,但人們也普遍將其作為自由市場和休閑空間。成都作為中國西部商業(yè)最為繁榮的城市,街頭是除了店鋪外,最重要的商業(yè)空間。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328286

書中指出,成都與大多數(shù)中國城市一樣,房屋多平行發(fā)展,一般一層或兩層,人們的住家與街面經常只有一個門檻之隔,因此街頭的商業(yè)活動很容易與市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

人們只需走幾步就能到街頭攤點、茶館、小店和理發(fā)店,這些地方不僅提供日用品,滿足居民的日常需要,也是社會交往的中。在外來人眼中,當時的成都街頭總是充斥著行人、轎子、推車,“涼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狹窄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商業(yè)的發(fā)展,促生了豐富的街頭商業(yè)文化。古代成都便形成了街頭月市,是重要的街頭商業(yè)和慶?;顒?,人們可以在一年內參加12個月市,依次為燈市、花市、蠶市、錦市、扇市、香市、寶市、桂市、藥市、酒市、梅市、桃符市。

費著曾在《歲華紀麗譜》中描述:“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凡太守歲時宴集,騎從雜沓,車服鮮華,倡優(yōu)鼓吹,出入擁導。四方奇技,幻怪百變。序進于前,以從民樂。歲率有期,謂之故事。及期則士女櫛比,輕裘袨服,扶老攜幼,闐道嬉游。”

除此之外,一些街道變成了專門化的市場,如鹽市、魚市、陶瓷市、棉花市、牛市、豬市、果市、花市、柴市等。《顯微鏡下的成都》中提到,“不同的交易分別占有各自的空間,有的街由木工、靴鋪、皮毛鋪、刺繡、舊貨、絲綢、洋貨等分別充斥。”

19世紀末,一個到訪成都的法國人十分吃驚地看到,“(街道)甚為寬闊,夾衢另筑兩途,以便行人,如滬上之大馬路然。各鋪裝飾華麗,有綢緞店、首飾鋪、匯兌莊、瓷器及古董等鋪,此真意外之大觀。”

當夜晚來臨,一些街道又變成了熙熙攘攘的夜市:以東大街為中心,到20世紀初甚至擴展到走馬街、青石橋以及東御街,商販們在那里出售百貨,顧客行人摩肩接踵。

現(xiàn)在的成都,依然有不少這樣“接地氣”的街名——許多由此而來的街名沿用至今,如鹽市口、珠寶街、鵝市巷、棉花街、騾馬市等。

各色各樣的集市,成為城市景觀和商業(yè)文化的一部分,也彰顯了成都激烈的商業(yè)競爭氛圍。“商人和小販總是為使用街頭的空間而爭斗,店鋪以其招牌、幌子、貨攤、桌椅等把它們的“勢力范圍”伸展進入街道。”

盡管如此,《顯微鏡下的成都》指出,成都商人仍然保持著相互協(xié)作的傳統(tǒng),夏天一到,各商鋪就會統(tǒng)一行動,搭涼棚以避酷暑。如一首竹枝詞中所說:“萬商云集市廛中,金碧輝煌戶戶同。春暮日長天漸熱,湊錢齊搭過街篷。”

城市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在這種城市的人塑造的。從古至今,成都的性格和氣質,藏于街巷之中,隱于生活細微之處。

“最宜居”“最具幸福感”“最具潛力”……成都身上有了越來越多的標簽,但在成都人眼里,腳踏實地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