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4 09:01:28
每經記者 董天意 實習生 陳一豪 每經編輯 孫磊
1、特斯拉(TSLA,股價:234.210美元,市值:7445.4億美元):國內L3、L4智能駕駛領域近日迎來重大變量。四部委日前聯(lián)合印發(fā)通知,部署開展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要求具備量產條件L3、L4級別智能網(wǎng)聯(lián)車在限定區(qū)域內開展上路試點,尤其首次明確事故責任判定。特斯拉的FSD在國內落地被認為進入倒計時階段。11月23日,特斯拉中國方面也針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目前確實正在推進中。”
點評:國內L3、L4級智能駕駛領域的新政策,為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的發(fā)展與應用提供了明確的法規(guī)支持,尤其在事故責任判定方面的明確,為行業(yè)帶來正面影響。同時,這也為特斯拉FSD在中國的落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預示著智能駕駛技術在國內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
2、Stellantis(STLA,股價:20.140美元,市值:627.6億港元):11月22日,Stellantis集團與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東風汽車(香港)國際有限公司確認:雙方已執(zhí)行一項交易,Stellantis將從東風集團回購5000萬股Stellantis普通股(占股份注銷前Stellantis股本的1.58%),上述股份總對價為9.34億歐元。Stellantis計劃注銷上述股份。
點評:此舉不僅反映了Stellantis對自身財務狀況和市場定位的自信,也可能預示著企業(yè)未來發(fā)展策略和國際合作模式的調整。9.34億歐元的股份交易,體現(xiàn)出雙方利益的重新平衡。
3、華為:11月23日,有消息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下稱“車BU”)將被從華為體系中剝離,整體估值2500億元,轉手后的第一大股東是重慶市國資委;長安是唯一一家參與收購的車企,作價375億獲得車BU 15%股權,兵裝集團持股約5%。亦有消息稱,長安汽車將以3000億元的價格,獲得車BU 30%的股份。對該消息,長安汽車和華為方面均表示不清楚此事。
點評:華為車BU傳聞的剝離和估值新聞引發(fā)市場關注,展現(xiàn)了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重要影響力與潛在價值。盡管此消息未獲長安汽車和華為的確認,但如若屬實,此舉可能預示華為業(yè)務重組和汽車產業(yè)鏈的重大調整。
4、豐田汽車(TM,股價:184.230美元,市值:2489.7億美元):11月22日,豐田汽車公司向日本“國土交通省”報備稱,因腳踏式手剎等存在缺陷,將召回約58萬輛汽車。值得一提的是,召回車型除了一款普通乘用車外,還有一款專門為出租車設計的車型。這款出租車是豐田面向2020東京奧運會開發(fā)的,也是目前日本國內出租車的主要車型之一。不過,這兩款車型并沒有在中國市場銷售。
點評:豐田汽車因手剎缺陷召回58萬輛車,反映了即使是大廠也難逃質檢挑戰(zhàn)。特別是涉及2020東京奧運會開發(fā)的特定車型,顯示了品牌對大型活動專用車輛質量控制的重要性。此舉未涉中國市場,但全球化時代下,廠商應加強國際間產品安全一致性。
5、吉利汽車(HK0175,股價:9.530港元,市值:959.0億港元):企查查App顯示,近日,張家口吉利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劉向陽,注冊資本7000萬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技術服務、技術開發(fā)、技術咨詢、技術交流、技術轉讓、技術推廣,機械設備租賃。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由浙江吉利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全資持股,后者為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
點評:張家口吉利新能源汽車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進一步擴張。7000萬注冊資本及其技術導向的經營范圍,預示著吉利對未來汽車技術的重視與投資,顯示中國汽車產業(yè)對創(chuàng)新技術的追求不斷升級。
6、比亞迪(SZ002594,股價:228.83元,市值:6661.6億元):近日,比亞迪與菲律賓當?shù)亟涗N商AC Motor(Ayala集團旗下負責汽車業(yè)務的子公司)正式宣布BYD ATTO 3(國內命名為元PLUS)在菲律賓上市,標志著比亞迪在菲律賓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了重要進展。
點評:比亞迪ATTO 3在菲律賓上市,展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全球化步伐。通過與當?shù)亟涗N商AC Motor的合作,比亞迪不僅增強了在東南亞市場的影響力,也為菲律賓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環(huán)保出行選項,是中菲經濟合作的積極成果。
7、大眾汽車:大眾汽車美國公司11月22日確認,將為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生產設施的工人加薪11%,12月起生效。
點評:大眾汽車在美國田納西州加薪11%,反映了企業(yè)對員工福利的重視和對生產效率的投資。這一策略不僅提振員工士氣,也可能提高品質和生產力,是企業(yè)在激烈的汽車市場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的關鍵舉措。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