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12-10 17:59:07
周會、例會、碰頭會、動員會、協(xié)調會、視頻會、總結會、分析會……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你是否也不知不覺困在“會中間”?前段時間,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與中央紀委辦公廳聯(lián)合通報的幾起典型案例中,某央企總部及其下屬公司一年開會800余次的現象觸目驚心。我們真的需要開那么多會嗎?
毫無意義的寒暄見面、未經調研的頭腦風暴……冗長又低效的會議,令人頭疼。
開一場沒有“頭”的會。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但必須拖到會議結束,參加人員要么與會無關,要么關系不大。就算是線上會議,也是動輒半天甚至一天的預定時長。白天忙于開會,擠占大部分辦公時間,晚上才有時間做正經工作,但已身心俱疲。最終陷入死循環(huán),工作效率低下。因會議而產生的時間浪費,何嘗不是一種“工作內耗”?
開一場沒有“果”的會。基層曾流傳過這樣的順口溜:“上班沒干啥,一直忙開會,大會接小會,神經快崩潰。大小事不干,通通往外推,問我啥本領,專長是開會。”凡是上級會議要求,顧不上消化吸收,一律先開會傳達,下級抓緊落實到位。一通操作猛如虎,所有問題似乎都有了結論和解決方案,落實在哪?沒關系,就定個時間再開會。會議這趟無序列車,開到哪里算哪里。
開一場沒有“心”的會。日常等靠要,會里要答案。毫無主旨的會議,講話內容永遠都是“復讀機”“傳聲筒”,愿景暢想“空中飛”,套話大話“到處跑”;會場即秀場,走固定點位,開會拍照記錄留檔即完事。被“按”在會議室的基層干部,身陷“會海”中緩緩前移,難以下沉一線,亟待解決的矛盾與問題被屢屢擱置。
會務繁忙,卻往往成效甚微。討論的話題要么脫離方向,要么難下結論,最終成一場空談。
“無效會議”扎堆,折射堪憂的能力與格局。懸而未決的問題,問計八方實則本領恐慌;被十八道金牌召回的“臨時緊急會議”,卻是往日高度重復內容;下班開會、休息日開會,挑戰(zhàn)“工作生活平衡”界限,為顯“狼性”卻養(yǎng)惰性。
形式大于內容的“會風”,滋生惰性思維。把開會當作首選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甚至是“政績”。一些地方政府過度相信會議之效用。工作開展之前,開個動員會“鼓鼓勁”,工作遇阻,開個推進會“提提氣”,工作結束后,開個表彰會“發(fā)發(fā)獎”,會議過多過濫,變成推動工作和狠抓落實的攔路虎。
本末倒置的會議,異化為形式主義秀場。習慣于把開會當作傳達指示、溝通信息的唯一途徑,熱衷于把本年度會議頻次、會議規(guī)模、參與者數量作為考核KPI,也就出現了“重場面,輕效果”“重形式,輕內容”的官場迷惑現象。一些學術單位、科研單位,開無關專業(yè)的“務虛會”;一些文化單位,巧立名目開“采風會”……不知不覺忘了初心,荒疏業(yè)務。
必要的會議是溝通意見、形成決策的有效方式,是傳達政令、落實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將業(yè)務工作會議、日常會議濃縮為精簡務實會議,讓各級單位有更多的精力把會議部署落到實處,對提質增效必然大有裨益。
出實招、辦實事。中央層面高度重視,從中央八項規(guī)定提出精簡會議活動和文件簡報,到把“單純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列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禁止性條文,再到為基層減負嚴格控制層層發(fā)文、層層開會,意在敦促各級各單位把心思多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落實到群眾需求之處,調研情況,分析癥結,評估決策。
開短會,講短話。為提高會議質量和時效,“無會日”新風漸起,成為服務基層改革攻堅的抓手。安徽六安市金安區(qū)將每周二、周四定為“無會日”(小型碰頭會除外),無特殊情況不召開全區(qū)性工作會議,集中精力抓工作落實。浙江溫州龍港市從去年3月開始推行“周二無會日”制度,大力推動市領導與部門“一把手”集中時間和精力帶頭下基層。
解難題,多切題。“無會日”并不代表不開會,不妨少些照本宣科,直奔主題、直面問題與難題。高效會議總和目標明確掛鉤,在會議開始前,應明確目的和預期成果,清楚會議價值所在。議程也應緊湊高效,利用會議提升工作效率,而不是妨礙參會者“真正的工作”。
會不在多,而在效果。
【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撰文/車家竹 吳德玉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