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12-31 13:47:45
歲末別約打工人。因為他們極有可能在加班加點寫總結。
日有日結,月有月結,最怕年終總結。本是梳理盤點過去一年、更好指導新年工作的好機會,然而,或“卷”出新花樣,或考核“壓力山大”,年終總結成了“年終大考”,年終述職成了“通關答辯”。
年終總結,咋就這么難寫?
年終總結成“年終噩夢”,在于背后有套“繁瑣哲學”。
全年目標堆到年終再干,“沖刺”“收官”只靠臨陣磨槍。年底,各種監(jiān)督檢查、督查評比、總結驗收接踵而至,時間緊任務重。若日常不努力,臨時抱佛腳,靠“年終突擊”完成項目,必然加班加點,甚至還要“注水”政績給年終加分。
年終考核“材料依賴”,年終總結成了“年終答卷”。明明是應用文,偏要卷成“學術文”,不是因為太閑,而是因為一些基層年終考核材料依賴,這篇總結被寄予了“學期論文”的厚望,和績效深度掛鉤。有職場人曾吐槽,為了保證總結的嚴謹、有理有據(jù),日常受到表揚時想到的竟然是截圖收藏——只為年終總結時,成為最佳論據(jù)。
組織文化避實就虛,總結“卷”成大型秀場。有的單位,總結必用PPT;談成績必須量化、要直觀,哪怕難以量化成績的部門;述職要用職場黑話,如此才顯得夠“專業(yè)”;能用圖的就用圖,能用表的就用表,總之,圖文并茂、顏值在線,成為某種“標準”,員工投其所好、讓總結成秀場。
人情世故考量下,平衡話術更成了某種“學問”。寫多了怕領導說“注水”;寫少了怕體現(xiàn)不出成績;不寫問題和難度,顯示不出水平;寫問題,又怕得罪他人……簡單的工作行為摻雜太多“哲學考量”,內耗太多,怎不提筆糾結?
“低頭走路,也要抬頭看路”,總結沒有錯,更是好工具。年終總結,其實就是在重復工作中,抬頭看路,看看離目標有多遠,以此總結工作得失、改進工作作風、提升工作效能。然而,好工具卻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好麻煩”;反思的契機成了一些人眼中“馬屁”的契機。
敷衍了事、東拉西扯,東拼西湊的總結,耽誤個人成長。有人意識不到總結的意義,生搬硬套、復制粘貼,甚至AI代筆,哪怕寫成萬字雄文,也空無一物,寫了白寫。久而久之,無總結無反思,只有經(jīng)歷,沒有經(jīng)驗。
“報喜不報憂”,總結寫成馬屁文章,也容易讓組織誤判形勢,無法精準作出下一步行動計劃。有些總結,反思寥寥無幾、成績夸夸其談、問題蜻蜓點水,其實就是夸大成績、掩蓋問題。如此文風,管理者無法了解真實情況。
把年終總結當成唯一的考核工具,可能會形成逆向淘汰,導致“會干的不如會寫的”。實干,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然而有時候,干的成績難以用數(shù)字量化。若長期鼓勵固定年終總結的規(guī)范、格式等內容,將紙上成績作為考核依據(jù),難免形成倒逼,日常偷懶、總結造假。有HR就發(fā)現(xiàn),一個項目竟有十幾個人聲稱自己“主導”,浮夸讓老實人心寒。
年終總結不是寫篇文章了事。不敢說真問題、沒有真反思的年終總結,就是形式主義文章,不僅耗費基層員工精力、讓好工具失效,更會助長不正之風,樹立不良導向。
年終總結不應該成為打工人和基層員工的負擔。用好它,它會成為反思和改進工作效能的好工具。
從重視總結開始。總結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寫好年終總結其實是對自己負責。有人得過且過,從業(yè)多年,只有經(jīng)歷沒有經(jīng)驗;有人則直面問題和差距,在一次次的復盤中,修煉出真本領。哪些好、哪些不好,因為什么、下一步如何克服……總結沒有那么復雜,用心就會有所收獲。
總結不僅靠筆寫,更離不開日積月累的行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日常工作沒亮點的,當然在年終總結時提筆無物,寫起來也自然痛苦。但若度過了充實的一年,就能在回首時,不因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
最重要的是,總結是為了更好前行。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優(yōu)秀的總結其實是行動書,是對未來的理性計劃和感性宣言。
干字當頭,奮勇爭先。讓年終總結返璞歸真,它是促進工作的好工具,卻絕不是真抓實干的“平替”。
【本文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 撰文/劉志杰 編輯/梁慶 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